当前位置: 首页 >> 度假
每日视点!湿地生态好 候鸟蹁跹至 湖在城中绕 人依水而居
来源:银川新闻网     时间:2023-06-28 10:02:41

银川利用湿地资源,打造宜居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记者 郎凯 摄(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湿地生态向好,候鸟翩跹而至。

丰富的湿地资源为鸟儿提供了栖息地。记者 郎凯 摄(资料图片)

历史上的银川有“七十二连湖”之称,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都是在形容当时的景观。进入21世纪以来,银川市立足“生态立市”,通过一系列举措修复和保护湿地,城在湖中、湖在城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与城: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据了解,进入21世纪以来,银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方略,把湿地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着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西北水乡”,擦亮“碧水蓝天,明媚银川”的城市品牌。

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银川市不断加大湿地保护管理投入,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了约34.5亿元的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并将湿地管理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区、市两级拨付经费350万元左右。

尤其是近两年,即使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吃紧的严峻形势,银川也始终坚持在湿地保护上寸土不让,在经费保障上只增不减。

在一系列的措施下,截至目前,我市湿地总面积达5.31万公顷,占市域土地总面积7.65%。市区湿地面积1.92万公顷,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其中包括国家重要湿地1处,自治区重要湿地12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5处,全市湿地保护率为69.5%,市区湿地保护率达到83%。

这一系列的成绩,都得益于我市近年来相继实施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形成的湿地保护体系。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建成了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典农河工程,连通银川西部6个拦洪库和2个滞洪区,接引银川平原10余条沟道,沿途连接了七子连湖、华雁湖、海宝湖、小西湖和阅海湖等10余个重要湿地,修复水系32公里,形成水面1700多公顷,成为市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带和风景线。

同时,在永宁县实施完成了灌区排水、泄洪、海子湖扩湖整治、三沙源水库蓄水等西部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系连通工程,水系总面积870公顷,水系连通总长度38公里,其中新增湿地面积420.9公顷。

不仅如此,我市还于2018年至2020年实施并完成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中央环保督查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项目南起永宁县中干沟,北至贺兰县北大沟,途经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工程利用现有银川滨河大道东侧8450亩水域,通过扩挖连通南起永宁县中干沟、北至贺兰县北大沟的水系,新增水域面积2562亩,截流中干沟等11条主要入黄排水沟水体汇入水系,配套控水建筑物89座,调配使用黄河湿地、滨河湿地公园、长河湾湿地3处,新建中干沟湿地、永清沟湿地、第二排水沟湿地、银新干沟湿地及北大沟湿地5处,形成南北贯通,长度约49.5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种植湿地水生植物面积6107亩,种植陆生植物2406亩;在滨河湿地公园、中干沟湿地、永清沟湿地、第二排水沟湿地、及北大沟湿地等5处滨河湿地水域,铺设石墨烯光催化网膜约10.51万平方米;通过湿地建设项目的实施,2020年底实现了入黄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

而于2022年实施的典农河水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河道行洪、排水能力,有效改善了水质,修复了水体生态,构建了优美的城市滨水景观和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系统。

水与候鸟:

湿地生态向好候鸟寻水而来

银川湿地面积的扩大和栖息地的恢复,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形成了一道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湿地景观,同时对保护以珍稀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2019年~2021年的监测,银川黄河流域湿地已成为黑颧、大鸨和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和栖息越冬地。在银川黄河滩涂,大鸨在2019年~2020年间连续回迁达13至16只;2020年~2021年间,41只黑鹳过境停留于银川西夏区镇北堡水库……

2022年,春秋季迁徙来银川市湿地的候鸟主要有黑鹳、卷羽鹈鹕、小天鹅、普通鸬鹚、白琵鹭、渔鸥、苍鹭、白鹭、夜鹭、凤头辟鹈、白骨顶、斑嘴鸭、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等,数量达7.5万余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迁徙数量达200只,白琵鹭200只,灰鹤200只;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渔鸥、红嘴鸥与棕头鸥等鸥科类种群数量有2.8万余只。燕鸽湖公园、海宝公园和丽景湖公园先后出现了红嘴鸥集群的壮观景象,吸引了大部分市民走出家门到湖边观鸟。

冬候鸟作为银川市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指标越来越被重视,2022年,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显著增加,如卷羽鹈鹕的从无到有。其次,大鸨种群近几年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白尾海雕种群增加到30余只,灰鹤种群达到200余只;太平鸟种群2022年持续回迁,种群数量达800余只。这些数字不仅说明了银川市湿地是世界候鸟主要的迁徙通道、栖息地,也说明了银川黄河冬季野生动物资源的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提升了银川市黄河湿地保护的价值。

近年来,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要在银川黄河河流、湖泊湿地及银川滨河大道、典农河水系等地开展了冬候鸟越冬季珍稀野生动物(候鸟)栖息地和取食地的保护和春季迁徙候鸟疫病监测;联合辖区相关部门、公园等开展黄河银川段大鸨越冬地保护、冬春季候鸟投食等工作,进一步推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水与人:

利用湿地资源打造宜居环境

作为我市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是银川市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塞上湖城”风貌的基本支撑,也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所在。

为了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市明确了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保护为主,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湿地公园,形成湖泊湿地与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实现“湖在城中”的宜居环境。

根据自治区建设“黄河金岸”的规划,我市先后对鸣翠湖、宝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泽湿地,实施了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8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湿地公园,也日渐成为市民们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该园建成了湿地管理站、游客服务中心、湿地科普中心、游船码头、停车场、办公区等,园区道路、水电、旅游设施等也日渐完善,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游客前来,在徜徉美景的同时和湿地公园的鸟儿们同乐。

“每年鸣翠湖都会举办荷花节,每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到鸣翠湖赏荷、拍照,还能看到双排水车标志性景点。”市民刘丹说,“我和家人来过鸣翠湖很多次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塞上江南’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刘丹说。

除了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外,我市还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南塘湖、流芳园、丽景湖、金波湖、文昌湖等市内小型湖泊进行了清淤改造,建成了一批以湖泊、水系为主体景观的公园绿地,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生态空间。

候鸟与人:

市民自发保护人鸟和谐共处

同时,我市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扩大宣传对象覆盖面。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以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举办了湿地摄影展、征文比赛,制作、出版了宣传册和宣传片,广泛宣传湿地保护;各湿地公园相继建成了湿地宣教馆、观鸟长廊,建立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成立了观鸟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活动;在红嘴鸥迁徙季节,在燕鸽湖连续4年举办了“红嘴鸥文化节”,在海宝湖、宝湖、典农河等多处湿地,出现了银川市民分享红嘴鸥与人和谐共处的美景。此外,新建成的宁夏湿地博物馆成为市民了解湿地的一个科普基地。现在,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正在成为银川市民的自觉行动和良好风尚。

维护好银川市湿地物种多样性,不仅为银川市数以万计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取食地,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成为实现银川市湿地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城边湖泊湿地以恢复、保护为主,恢复湿地水和植被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城在湖中”的生态城市目标;城市远郊湿地以自然保护为主。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全市湿地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走出了一条符合银川实际的特色之路。

记者 吴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提供

标签: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